中國的玉石文化有近萬年的歷史,比中國的文字歷史還要早上幾千年,可以說玉文化貫穿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那么在萬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中國玉文化的傳承及玉器變遷是怎樣的呢?
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的先祖就發(fā)現(xiàn)并開始使用玉石了。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說最初是以“美石為玉”。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征。

遠在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時期,玉被認為具有通靈神奇,在這一時期,玉都是被制作成祭祀、祈福的禮器,只在重要時刻或重大事件中使用,用來進行“天人溝通”
。
這個時期玉器的形制和紋飾比較特別,大多有著宗教意義和實用價值。典型的文物包括:玉豬籠
、玉琮、玉璜
、玉斧等。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龍
中國玉文化的傳承及玉器變遷史是自周到漢代初年發(fā)展到高潮的,當時玉被看作是統(tǒng)治權的象征。這個時期以和氏璧的出現(xiàn)為標志。和氏璧制成于戰(zhàn)國時期,后經(jīng)將其制成傳國玉璽,歷經(jīng)漢、三國、晉、唐、宋諸朝,最終不知下落。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獨創(chuàng)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春秋戰(zhàn)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被采用,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都是精美的和田玉
。中華玉器文明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產(chǎn)玉國
,不僅開采歷史悠久
,而且分布地域廣,蘊量豐富
。

中國玉文化的傳承及玉器變遷史不得不提的就是古代的絲綢之路,他是我國最早的玉石之路,中國最著名的產(chǎn)玉地是新疆和田玉。除和田玉外
,甘肅的酒泉玉
,陜西的藍田玉
,河南南陽的獨山玉和密縣玉
,遼寧的岫巖玉等,也是中國玉器的常用料
。
在古代帝王時期,誰據(jù)有了傳國玉璽,誰就認為和被認為是一國之君
,可以號令天下
,不知有多少戰(zhàn)爭和生命是為這“傳國玉璽”
。也正是這種深深認知,使得歷代王朝和君主無不以玉為材質
,制成“國印”
,即玉璽。時至今日故宮博物院依然珍藏著乾隆時期的二十三方玉制的寶璽.乾隆御制“太上皇帝之寶”青玉璽
在漢代,中國玉文化的傳承及玉器變遷史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其特殊主要是因為金縷玉衣和玉蟬的使用
。迄今為止我們能看到的玉衣都是漢代的
,玉衣僅限于王侯
,用于死后包裹尸體下葬。

玉蟬不僅如此,還有“玉握”和“玉塞九竅”的講究,其中玉蟬是最為重要的一件
,由于是放入死者口中
,又稱“琀蟬”
,有“蛻變
、轉世”之意,而且玉蟬的雕刻十分有特點
,被稱為“漢八刀”。
在唐代三品以上的官員可按官級被授予不同玉質的玉帶,是官階的象征
。玉帶在使用過程中
,越來越追求華美
,我們從唐早期和晚期的玉帶就可看出這種轉變。隨著玉的功能性的轉變
,玉的自身物理特性開始被認知,同時對玉的審美也逐步形成
。
從唐代開始玉逐步進入實用器階段,同時通過構思和加工來展現(xiàn)玉的美
。在中國的玉文化史上
,唐代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玉器從虛幻的象征性器物開始進入了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實用和賞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