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良渚
、殷商、春秋時代三大時期之后
,西漢成為玉器使用和制作的又一黃金時代。帝王之墓
,要么早年被盜掘一空,要么至今未被發(fā)掘
。所以
,規(guī)格高
、規(guī)模大的王侯墓葬,成為漢代玉器的主要來源
。
通過海昏侯等墓葬中的玉璧
、玉磬、玉衣
、玉劍具等琳瑯滿目的珍室
,我們可以想象漢代人對玉器的癡迷程度。漢代玉器為什么能算作中國玉器史上的一座高峰
?
從生到死
,從公到私
,漢朝人的尊崇和喜愛,可以滲透到每一個角落
。漢代王侯墓常用大量玉器隨葬
,當時流行的觀念是
,用玉器隨葬
,可以讓墓主精氣不散,從而保住尸體不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熬訜o故,玉不離身”的觀念深入人心。現(xiàn)存漢墓都出土了大量漢代玉器,這其中又以河北滿城漢墓和廣州南越王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最為著名
。劉賀一生經歷王、帝 、候三種身份,他的隨葬品中
,玉器占據了很大分量。
提到漢代玉器
,最有名便是“漢八刀”
、“游絲毛刀”這兩大已經失傳的玉雕絕技
。古人在沒有機器,沒有刻刀
,沒有參圖的情況下,全憑技藝
,全憑想象雕刻出這樣的作品,真的是讓人匪夷所思
。如今
,包括漢八刀這樣的諸多雕刻絕技早已失傳
,實乃玉雕界一大憾事。(不排除民間有深藏不露的高人)。
所謂的“漢八刀”
,其中,漢是時間定詞,指漢代。在清代中晚期,江陰姓陳名性字原心的人寫過《玉紀》,上面寫到:“更有古時含殮之器,謂之琀玉。不知者,遇舊玉,皆稱為琀玉者,非。更有音訛而呼為漢玉者,尤非。”這其實與中國地方大,人的口音麻煩有關。而“八刀”并非指僅僅八刀雕琢而成
,只是用在玉蟬背部或者腹部的“八分背法”的工藝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皾h八刀”其實就是“琀背刀”的訛讀。由實物遺存角度說話,它決不會僅僅局限于漢代。而且我們所熟悉的玉翁仲、玉豬龍等,其雕刻也是非常簡介,因此稱之為說它具有殮葬玉蟬的“琀背刀”風格。“漢八刀”
,刀法簡練,神態(tài)逼真,所以得此美名,并不是說雕刻真的只需八刀而已。如果把琢玉看成繪畫,筆法簡練,神態(tài)十足,不失為一幅好畫,而如果從繪畫角度來說,就是簡筆畫法,似乎可以看作是當時的偷工減料之作,如用石頭代替玉的做法,所以,中國人很早就開始會偷工減料了!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
,死人就需葬玉
,需要眾多的玉器作坊
,如果一件玉加工需要一年半載
,難以滿足當時的需求
,為了符合當時用玉現(xiàn)狀
,只有加快制作時間
,簡化制作工藝
。
一些工藝精湛的玉工就制作出了造型簡單的玉器來滿足普通百姓的用玉問題
,后來逐漸被王公大臣們接受
,用料也開始越來越好,所以在當時得以普及,為后人留下了“漢八刀”的美名。
漢玉“游絲工”
,亦稱作“游絲刻”、“游絲毛雕”或“游絲白描”,顧名思義是指玉工以一類細若游絲的陰刻線表現(xiàn)玉器紋飾形構特征的治玉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