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間
,是中國歷史上宋
、遼、金的對峙分裂時期
。宋代承五代大亂之余,雖不是一個強盛的王朝,而在中國文化史上卻是一個重要時期。宋、遼、金既互相撻伐又互通貿(mào)易,經(jīng)濟、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藝術(shù)共同繁榮。宋徽宗趙佶的嗜玉成癮,金石學的興起,工筆繪畫的發(fā)展,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寫實主義和世俗化的傾向,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遼、金玉器的空前發(fā)展。宋、遼、金玉器實用裝飾玉占重要地位
,"禮"性大減
,"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現(xiàn)實生活
。今天就給大家講解宋遼金的對峙分裂時期背景下的中國玉器是什么樣的。
金代玉器繁榮的原因:
a. 女真族在契丹遼代及北宋地區(qū)大量掠奪珍寶
,刺激了金代玉器的發(fā)展
b. 其統(tǒng)治區(qū)域包括今之東北三省
、河北
、西
、山東以及河南、安徽、江蘇一部份的廣大地區(qū)
,有的原在遼境內(nèi),有的直接從北宋境內(nèi)擄掠而來。c. 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促進了金代玉器的發(fā)展
d. 金代有較為充足的玉料
、玉匠,加速了玉器的發(fā)展。金代玉以回鶻貢進或通過西夏轉(zhuǎn)手得到新疆玉。為了確保玉材的使用,金規(guī)定朝廷愈多用和闐玉琢制,祀天地之玉皆以次玉代之。金在擴張過程中,俘虜?shù)拇笈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3.“春水玉”
、“秋山玉”是金的代表作。契丹
、女真均是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經(jīng)濟站主導地位,春水、秋山員為契丹族春、秋兩季的漁獵捺缽活動。所謂捺缽,即契丹族本無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長及水源供給情況而遷居,所遷之地設(shè)有行營,謂之捺缽。女真族建立新政權(quán)後
,承襲了契丹的舊俗,狩獵於春秋的娛樂活動
,并將捺缽漁獵活動改稱為「春水」、「秋山」
。
4. 常見的「春水玉」表現(xiàn)為殘忍場面,通常是海東青促天鵝圖
。、
5. 海東青是一種神鳥
,又名鷹鶻、吐鷹鶻,主要生長於黑龍江流域。它體小機敏,疾飛如電,勇猛非凡,自古以來深得我國東北各民族的喜愛,有專人進行馴養(yǎng),用以捕殺大雁及天鵝。6. 秋山玉是表現(xiàn)女真族秋季狩獵
,射殺鹿的情景。在金代,秋捺缽也稱伏虎林。在雕琢技法上,常留色玉皮作秋色。在表現(xiàn)手法上,秋山玉有繁、簡、粗、細之分
。場面不像春水域殘酷無情,而是獸畜共處山林
,相安無事,一副世外桃源的北國秋景
。
玉嘎拉哈
,是女真貴族兒童的玩具
,中間有穿孔
,可隨身佩帶
。玉形似羊或狗子的髕骨
。類似漢族童子玉墜,似有希冀少年福祉不斷之意
。因是羊或狗子之骨,是北方主要供食用動物之骨
,長年佩帶
,具兆祥之瑞
。
金人常服玉帶為上
,庶人禁用玉
。
金代女真族佩帶玉較為發(fā)達
,其時稱作「列」,多作腰佩
。
金代佩飾玉以花鳥紋為主。
金代花鳥形玉佩
,多作綬帶鳥銜花卉紋。因「綬」自與「壽」字諧音
,故壽帶鳥是福壽的象徵。綬帶鳥銜花卉紋,寓意春光長壽,勃勃生機
龜巢荷葉,是金代另一重要玉佩
。是壽意類
。
金代玉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藝術(shù)
,不是孤零零的表現(xiàn)一個物體或一件動物
;而是花與鳥、龜與荷葉
、魚與水草相輔相成,動靜結(jié)合
,表現(xiàn)出周圍的環(huán)境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