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色彩對其價值的影響直接而明顯
,如何在翡翠設計及雕刻的過程中
,最大限度地進行“保色”,以呈現(xiàn)翡翠的天然美
,創(chuàng)造翡翠的藝術美
,這對于翡翠雕刻創(chuàng)作同樣至關重要。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
,張炳光《風生水自起》連載之六:斑斕色相
,一起學習翡翠“調色、調水
、調種”方法
,感受獨特工藝下翡翠的斑斕色相。
翡翠雕刻的“功法”指雕刻技術的運用技巧
,可簡單概括為“色、透、均、形、工”五個層面,具體的運用則體現(xiàn)在翡翠雕刻的“四調”核心工藝中,即調色、調水、調種、調氣。本篇只講調色、調水
、調種三項
。
調 色
色彩對翡翠價值的影響非同小可
,無論做設計還是雕刻
,都要合理運用“保色”和“調色”這兩種技法。保色是根本
,調色是升華
。最佳的調色效果應該是色彩看起來飽滿、清澈
,沒有濁氣
。
如果原料有一部分顏色過濃,就要在背面鏤薄一點,或添加一些細節(jié)
、線條
,使線條有折射光澤,避免悶氣
。色淡的則注意留厚
,以免讓顏色變淡。在雕刻高檔翡翠時還要注意把握作品整體顏色的濃淡
。不同的材料擁有不同的質地和不同感覺的色彩
,調色時要邊雕刻邊結合燈光觀察,保持整體色彩的統(tǒng)一
。
調 水
翡翠的“種”是指翡翠的硬度
、光度和通透度;翡翠的“水”是指光線在翡翠中透射范圍的大小
。高檔翡翠的調“種”和調“水”相近,但又有區(qū)別。這是因為“種”指的是翡翠內部礦物晶體顆粒的粗細,而“水”指的是翡翠內部晶體顆粒之間膠結的疏密程度。業(yè)內習慣把翡翠的透明度稱為“水頭”和“種頭”。
“調水”就是要把翡翠的通透度和水潤感調出來
,達到水一樣潤澤的效果。高檔翡翠作品對水頭的要求很高,雕刻時需要不斷觀察
、不斷調整,力爭調出好“水頭”。具體操作時要在陽光、燈光等不同的光線下仔細觀察,一般會把手或純色底板放在材料下方,不斷移動各部位檢測透明度,根據視覺效果不斷調整工藝,直到能體現(xiàn)翡翠的細膩和溫潤為止。另外
,因翡翠“種水”不同,對成品的厚度要求也不盡相同。所以切料時要分析怎樣的厚度能顯出“種水”,雕刻時更要不斷嘗試,反復探索,把握“剛剛好”的尺度,“透”得徹底,才能達到水、種俱佳的目的。調 種
、調 水翡翠的“種”是指翡翠的硬度
、光度和通透度,另外“種”也代表石頭形成的年代,在業(yè)界常有“中年種” 、“老年種”的說法,“種”越老
,翡翠的結構越穩(wěn)定
。高檔翡翠的調“種”和調“水”相近。翡翠“種水”不同,對成品的厚度要求也不盡相同。所以切料時要分析怎樣的厚度能顯出“種水”,雕刻時就更要不斷嘗試,反復探索,把握“剛剛好”的尺度,“透”得徹底,才能達到水、種俱佳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
,翡翠的“種”“水”比較相近,但又有區(qū)別。一般而言,翡翠的“種”好則“水”頭也好,但是“水”好的不一定“種”好。這是因為“種”指的是翡翠內部礦物晶體顆粒的粗細,而“水”指的是翡翠內部晶體顆粒之間膠結的疏密程度。“種”好的翡翠內部礦物晶體顆粒比較細密,晶體顆粒細密的話膠結也就比較緊密,反之則不然。“調色
、調水、調種、調氣”對翡翠的價值影響很大。一件好的翡翠作品,既需要巧妙的設計,也需要高超的雕刻工藝。翡翠雕刻工藝師只有做到融二者于一爐,才能創(chuàng)作出傳世經典之作。看完本篇
,大家對翡翠的“調色、調水、調種”是否有一定的了解和體會了呢,您又有什么樣的想法和心得要和大家分享的嗎,歡迎留言交流哦。小編將繼續(xù)為大家定期整理出玉雕大師張炳光所著的《風生水自起》系列文章——以一位專業(yè)從業(yè)者的身份,從心開始
,真誠地談及翡翠創(chuàng)作、工藝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