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光:
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
,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其玉雕作品線條剛柔并濟,構圖嚴謹,既有傳統文化內涵又有時代新意,既雅俗共賞又有藝術底蘊,廣受行內專家的高度評價,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大型工藝美術展覽金獎。
張炳光既琢玉
,又根據其豐富的玉雕經驗和扎實的理論基礎,發(fā)表論文專著,解讀高檔翡翠的設計及雕刻秘訣,闡述高檔翡翠的昂貴價值所在。他撰寫了專業(yè)論文《高檔翡翠設計與雕刻藝術》,先后出版了《嶺南翡翠雕刻藝術研究》和《風生水自起——翡翠創(chuàng)作風格與工藝解讀》兩部個人學術專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稁X南翡翠雕刻藝術研究》論述了嶺南翡翠基礎知識
、發(fā)展概況、藝術特色及藝術探討幾大類問題
,《風生水自起——翡翠創(chuàng)作風格與工藝解讀》梳理了翡翠創(chuàng)作從買料
、看料、設計到雕刻的整個過程
。
授徒傳業(yè)
,傳承揭陽翡翠玉雕技藝。
“以我琢玉多年的心得來說
,創(chuàng)作玉雕時
,要注重心法和工法。
心法與工法
張炳光說:“‘心法’指的是設計
,也就是構思的理念
。拿到手的玉料要做什么作品,要定什么題材
,在處理每塊玉之前
,要胸有成竹,要對每塊玉石處理之后的效果有一個大概的意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靶姆ā笨捎萌寮姨岢拇私游锏臏蕜t“溫、良、恭、儉、讓”來概括。具體而言,“溫”指玉的線條要溫柔、圓潤、飽滿;“良”就是良好的設計;“恭”就是對翡翠有恭敬之心,把翡翠天然之美及其價值放在第一位,藝術加工作為陪襯放在第二位;“儉”就是簡約,設計上能簡就簡
,盡量保留自然精華;“讓”
,就是雕刻的時候
,原則上要尊重玉料本身的形狀美。
而“工法”指的是色
、透
、均
、形、工
,講究玉器通透水潤
、濃淡均衡、造型流暢
、雕工精致
。
這件作品原料為上乘三彩翡翠,牌子正面注重俏色設計
,刀功純良
,融合國畫精義將玉料上近遠景的構圖處理得十分得當,結合淺浮雕的技法
,薄薄一層
,足見大千。料形厚實適手
,翠色部分色陽氣正
,翡色部分過渡均勻,如山間秋意漸濃
,令作者靈思涌動
,隨即創(chuàng)作出一幅文人高士“秋觀醉翁亭”的傳神畫卷。人物故事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散文《醉翁亭記》
,作品展現了中國名勝古跡安徽瑯琊山麓之醉翁亭的秋日秀麗風光
,以及達官貴人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之雅興
,富含文化底蘊
,值得文人雅士把玩收藏。
巧妙設計 似畫實雕
張炳光說雕琢翡翠牌猶如在紙上作畫
,但又有不同
。畫是平面的,翡翠牌是立體的
,雕琢翡翠牌
,要讓其看起來似“畫”而實“雕”,同時不能破壞玉的自然之美
。他認為玉石本身就具備天然美
,工藝師所要做的就是把水種調出來,盡量用極淺的刀法雕刻圖案
,在不破壞玉石之美的前提下呈現它們最美的一面
。
對于玉雕,張炳光在交談時反復強調
,要對玉的性質了解透徹
,包括玉的產地、種類
、色度
,此外還必須掌握中國歷史文化和傳統玉文化知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耙衙恳患竦癯捎猩乃囆g品
,必須先讀懂玉!”這是張炳光的創(chuàng)作理念
。如果不了解玉的性質
,雕刻時破壞了玉的本真,反而會降低玉的價值
。如果沒有傳統文化修養(yǎng)
,雕刻出來的作品再繁復也“有工無藝”,缺少文化內涵
。
張炳光創(chuàng)作的翡翠牌《洞天福地》
,以其巧妙的設計、精湛的技藝
、優(yōu)美的意境
,獲獲得“2016中國首飾玉器百花獎”金獎。他細觀玉料
,用虛實相兼的手法
、嚴謹考究的構圖,雕琢出層次分明的畫面
,凸顯玉料顏色的濃淡
、質地的剔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抖刺旄5亍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背面圖案展開就像一幅畫卷,并且呈現了兩個觀看角度:一個角度是正面仙人于山巔撫琴
,古樹仙鶴
、高山流水相伴;另一個角度是穿過巖洞
,豁然眼前的桃源式勝地
。兩個視角,同一主題
,均突出靈山
、福地的幽美。除了讓翡翠牌圖案有畫面感和意境,張炳光還追求畫面多樣化
,“要使人們在把玩翡翠牌時可以細細玩賞
、推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他不厭其煩地用細膩的刀法雕琢出建筑、橋梁
、仙人
、牧童以及種類、形態(tài)不一的古樹
,同時為避免畫面雜亂繁瑣
,又適當做虛化處理,更利用玉料表面的凹凸不平做出層次感
。
作品的玉種高檔
、料形厚實、玉質細膩
,讓人感覺靈光寶氣
,雍容典雅。張炳光抓住玉的特點
,賦予了它文化價值
,展現出一幅文人雅士夢尋桃花源的唯美畫面。牌子正面,融入了淺浮雕和深浮雕等雕工,采用近遠景構圖,層層穿插。近處有神形逼真的高士及童子泛舟溪上,遠望桃花源。牌面有“夢入桃源,不知有漢”草書題字,緊扣陶淵明《桃花源記》主題。背面則是一幅草書書法作品,詩為唐代張旭的《桃花溪》:“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作品榮獲榮獲2014年“天工獎”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