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翡翠玉雕界流傳著這么一句話:“三分料,七分工” ,此話正表明了雕刻工藝對翡翠成品的整體價值有著重要的影響
,
那翡翠雕刻工藝是如何影響翡翠成品價值的呢?唐太宗曾言:“玉雖有美質(zhì) ,在于石間
,不值良工琢磨
,與瓦礫不別
。”此話與“三分料
,七分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中國玉雕歷史悠久
,技法甚多
,技藝精湛,這些造就了翡翠飾品的精彩
。如果說
,當(dāng)年的不是傳入中國
,而是其他別的國家
,今日,它是否還能如此般大放異彩
,還是無人問津
?幸好
,沒有如果。
翡翠雕刻工藝是如何影響翡翠成品價值的呢?一般而言 ,玉質(zhì)上乘
,工藝精湛的翡翠飾品稱得上精品,若是有俏色雕刻更是珍品,具有不菲的價值
。就目前來說,雕刻翡翠所運用到的雕刻方法有圓雕
、浮雕
、凹雕
、薄意、鏤雕
、透雕、俏色等
,不同的雕刻方法讓翡翠演繹了不同的風(fēng)情
,給人一種難忘的美感。
所以說雕刻工藝對翡翠成品的整體價值有著重要的影響。大自然孕育了翡翠這塊美玉,而玉雕大師精湛的雕刻工藝,則賦予了翡翠生命的靈魂,使其煥發(fā)出無限的藝術(shù)魅力,成為玉石市場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翡翠傳入我國起始于明代,據(jù)傳,元末明初時,一位騰沖的馬幫商人從緬甸拉回一塊石頭,人們覺得這種通透碧綠的石頭非常好看,就這樣翡翠流入我國。后來到了明中期,開始有較多的中緬之間的翡翠交流,而翡翠第一次做為玉石記載在文獻中,是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明末崇禎年間途經(jīng)騰沖時記錄下來的
,在其?徐霞客游記?一書中,記錄了騰沖的玉石業(yè)
,一些關(guān)于翡翠的人和事,書中把翡翠稱之為翠生玉
,但那時的翡翠大都作為貢品獻給中央朝廷
。
翡翠真正開始被人們廣泛接受、喜愛是清代,從乾隆年間開始,由于受到皇室和貴族的青睞,翡翠開始逐漸進入一個繁榮的時代,在清一本書中這樣記載“玉出南金沙江,距州二千余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撇出江岸各成堆。粗礦外護,大小如鵝卵石狀,不知其中玉之美惡有與否,估客隨意買之,運至大理及汗省,背有作玉坊,角之見翡翠”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在距州城2000多里的南金沙江
,河里有很多玉
,當(dāng)?shù)赝寥送诔鰜矶言诎哆叄往Z卵石一樣外觀看著很粗糙,看不出里面有沒有玉
,憑經(jīng)驗隨意的買回來,拿到大理的玉作坊里
,切開一個角能看見里面的翡翠”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當(dāng)時的翡翠貿(mào)易情況
,當(dāng)時并沒有成規(guī)模的開采
,只是當(dāng)?shù)赝林鴱暮永飺煲恍┒言诎哆呺S便賣
。后來經(jīng)考證也證實,中國人進入礦區(qū)進行開采始于民國時期
。
本文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