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技法之薄意 什么是淺浮雕
薄意
,即極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
,故名
。是玉石雕刻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
,刻畫細致,影影焯焯,備受玉雕藏家和金石畫畫家欣賞和推崇。 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
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
、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于一體,是介于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yōu)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薄意最初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
,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著名的書畫金石家潘主蘭先生指出:“薄意者技在薄,而藝在意,言其薄 ,而非愈薄愈佳,固未能如紙之薄也
;言其意,自以刀筆寫意為尚
,簡而洗脫且饒韻味為最佳
,耐人尋味以有此境界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薄意雕刻藝術面世較晚
,只有百余年的歷史,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
。印章石材的表面有時難免會有一些裂痕
、砂格或不純的色塊
、斑紋,即便是田石、水坑凍之類之類名貴石品也難求純潔無暇。倘若這些瑕疵出現(xiàn)在印體部位,無法通過鈕雕加以利用遮掩。不施藝術處理,勢必影響到石章的品級,過分雕琢又容易損壞寶石的天然文彩。在這種情況下,雕飾薄意于石面就成了最理想的裝飾方法 。
在清康熙
、乾隆年間,楊玉璇、周尚均二人,便常在印臺四周雕刻極淺的浮雕錦褥紋和環(huán)邊不斷紋。后來,潘玉茂繼承楊、周遺法,在印章四周雕刻各種圖飾,以掩蓋石疵。然而刻法都未能達到十分理想的程度,意境也嫌呆滯簡單,因而也難達到最佳的掩飾瑕疵的效果,但已是薄意的雛形。至清末明初,林清卿吸收中國畫藝術精髓,熔雕、畫于一爐,以刀代筆,別開生面地將薄意藝術提高到新的境地,作為壽山石雕中獨門別類的藝術形式。隨著和田玉藏家的增多
,由于薄意淺刻如畫,耗材甚微,其意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從上世紀開始被琢玉者借鑒引用到玉雕中
。
本文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