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美術(shù)世家的王朝陽自幼酷愛繪畫,兒時就喜歡在各式各樣的小石頭上畫畫。在父親的栽培下,王朝陽不到20歲就步入玉雕界,曾先后師從國家級工藝美術(shù)大師呂昆、宋世義學習雕刻技法。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美玉之后,王朝陽很快就被翡翠的獨特魅力所深深吸引,并與之結(jié)下一生的緣分。今天小編就帶你走進翡翠玉雕大師王朝陽,來看看翡翠玉雕大師王朝陽的翡翠藝術(shù)之旅究竟是怎樣的。
王朝陽早年曾在日記中寫道:“豐富的色彩變幻和水潤的晶瑩剔透將翡翠的美演繹到極致:那濃艷的翠是生命的華章,那激情的翡是吉祥的音符,那神秘的紫是東方的幻象
,那無瑕的透是清澈的山泉,那渾然天成的斑斕是福祿壽的祈愿
,將自然與人文貫通融匯……”
翡翠玉雕大師王朝陽的翡翠藝術(shù)之旅!
對美的獨特見解使王朝陽堅信每一塊翡翠原石都蘊藏著一個美的精靈,只是雕刻師有時缺乏發(fā)現(xiàn)美的眼力和塑造美的能力。秉承著這一理念
,他在1998年以一件驚艷的作品驗證了自己的藝術(shù)哲學,更迎來了
翡翠藝術(shù)之旅上的重要拐點。一日,王朝陽花了300元買回一件玉石毛料,除邊緣的一點紅色以外,看上去跟普通的石頭沒有任何兩樣。這塊不起眼的頑石,在王朝陽的構(gòu)思、設(shè)計、勾繪、粗琢、細磨、拋光后變成了一尊長眉羅漢——黃色的石料成了身上的袈裟,白色的內(nèi)里被用來表現(xiàn)羅漢的面部與四肢,而那一點紅色則巧妙的化作了羅漢胸前的佛珠!接著
,王朝陽又用不到5000元錢買了幾塊類似的“廢料”
,精雕細琢出一套完整的18羅漢
,俏色巧雕,神態(tài)各異
。這件作品一經(jīng)完成便迅速在全國玉石圈內(nèi)引起空前的反響,并很快被藏家以18萬高價收購
。王朝陽也由此一戰(zhàn)成名,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變廢為寶”的玉雕大師
。

隨著技藝的不斷精深,王朝陽對作品有了更深層的追求。
王朝陽不再滿足于運用“蝙蝠與福”“葫蘆與福祿”這樣的諧音組合來迎合市場的需求
,亦對觀音、彌勒等千篇一律的傳統(tǒng)題材感到厭倦
。王朝陽認為,這些作品雖吉祥有余
,卻韻味不足
,更談不上什么藝術(shù)創(chuàng)作
,好的作品應該更加貼近生活與時代內(nèi)涵
。
《人與自然》系列是王朝陽在探索人類情感之后的又一次升華,通過高檔翡翠原材料 ,把人和自然應和諧相處的思想用玉雕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人與動物是大自然的神奇造物
,生命是平等的,人類在展示自己美的同時不應該以犧牲動物為代價
。整套作品以唯美的表現(xiàn)手法
,人物和動物不和諧的構(gòu)圖方式,把《人與自然》所訴求的主題呈現(xiàn)出來
。
“無論是人與自然系列,還是民族題材系列,其實都不是單純弘揚少數(shù)民族文化或環(huán)保
。當今社會越來越浮躁
,人的貪欲心也越來越強,我就是想通過作品來反映什么才是幸福
、什么才是美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蓖醭栒f
。
玉是老祖宗留下的資源,整個人類中,只有華夏民族對玉有深刻的理解
,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
。我一直在盡心推廣“玉文化”
,就是希望不浪費八千年玉文化的資源,不單純因為玉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