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位列老北京工藝美術(shù)中的“四大名旦”(玉器、牙雕、景泰藍(lán)
、雕漆)之首
,文化積淀異常深厚。
然而,大家是否知道推動北京玉器發(fā)展的人竟是乾隆皇帝哦
!
清代初期,南方玉器制作技藝更高 ,大型玉器需運到南方加工
,但到了清末,名家薈萃
,老北京已成全國玉器加工的翹楚
,所謂“欲得精工,必得京工”
,清末民初
,“臭要飯的潘秉衡,大海茫茫何榮
,小辣椒劉德贏
,王樹森賽孔明”四人號稱“四大怪”,其中三人的綽號源于設(shè)計上極具特色
,而潘秉衡是因為家貧
,靠借錢賒賬過活
,加上他個性強,特立獨行
,因此得名
。
傳統(tǒng)磨玉非常辛苦,要坐在“水櫈”上 ,雙腳像蹬自行車那樣不停運動
,帶動閘陀,用沙子一點點磨蝕玉料
,一天下來
,衣袖、褲襠損耗最快
,所謂“有女不嫁磨玉郎
,三年兩頭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轉(zhuǎn),補了衣袖補褲襠”
。同樣一塊玉
,好的玉工能片出更多的料來,身價也因此看漲
。

1、
老北京人為何這么愛玩玉?這其中有“君子如玉”的傳統(tǒng)觀念浸潤,《詩經(jīng)》中有“謙謙君子
,溫婉如玉”之說,漢代許慎說:“玉
,石之美者有五德
。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
,可以知中
,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yuǎn)聞
,智之方也;不撓而折
,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袷?jīng)長期佩戴之后,受人體皮膚的影響,自身的光潔度等也會有所改變,古人認(rèn)為這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
2、推動北京玉器發(fā)展的人竟是乾隆皇帝
乾隆剛繼位時,勵精圖治,為改變父皇雍正時期過于剛猛、苛刻的作風(fēng),一度主張寬政 ,但孝賢皇后富察氏去世后,悲痛過度
,加之當(dāng)時朝野貪腐、渙散成風(fēng)
,轉(zhuǎn)而剛猛任氣
,痛下狠手。到乾隆45年前
,清朝達(dá)到了頂峰
,經(jīng)濟(jì)繁榮,外患已絕
,而乾隆因過度自滿
,轉(zhuǎn)向好大喜功、追求享受
。
此前乾隆為整頓吏治,對奢侈品之類不甚陶醉,收取各地進(jìn)獻(xiàn)的貢品也比較適度,每年三次而已,但隨著年齡老去,貪欲漸長,在常貢之外,允許官員隨時進(jìn)貢,有的官員一年多達(dá)二三十次,乾隆亦不以為忤。為了面子,收受貢品時,皇帝也還是要高價回贈的,且回贈應(yīng)比市場價格更高,可乾隆哪里去搞這筆錢呢?清代政府支出與皇家支出分開,于是,和珅建議,官員犯錯,如無大礙,可用罰款代替免職,這筆罰款甚巨,完全充作乾隆私用。
有了錢,乾隆自然更熱心于搜求珍玩,他儲存了近1萬塊古玉,放在私密處,沒事就去撫摩、賞玩,并給它們編目,評出優(yōu)劣,終日不已。晚年荒政,以此為甚。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官員到處搜求好玉進(jìn)獻(xiàn),這自然刺激了玩玉的風(fēng)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