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的玉文化
,自古以來都為人們所推崇,所贊揚。自古代起,玉因其自身的外觀,材質(zhì)等特質(zhì)也被賦予了除了觀賞性以外的象征性意義。《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一共收入詩歌305篇,其中關(guān)于玉的記載有近40處,例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從古至今,中國人愛玉
作為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的玉文化
,自古以來都為人們所推崇,所贊揚。自古代起,玉因其自身的外觀,材質(zhì)等特質(zhì)也被賦予了除了觀賞性以外的象征性意義。《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一共收入詩歌305篇,其中關(guān)于玉的記載有近40處,例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標(biāo)志,玉質(zhì)佩飾也就成了顯示身份與教養(yǎng)的標(biāo)記。“彼其之子
,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玉之美
,溫潤晶瑩,色澤典雅,肌理清澈,“白茅純束,有女如玉”以玉言女子之美,玉之美便不是一種特殊的工藝審美對象之美,而成了美的標(biāo)準(zhǔn)《子矜》“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充分顯示出對情人剪不斷的幽思
玉的社會功能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也在發(fā)生著變化
從《詩經(jīng)》來看
,佩玉還用于社會交往,佩玉載德,以玉贈人,不僅是重禮,也是以已之德待人的一種表示。玉為山川之精英,是大地之造化今天所謂的梅蘭竹菊“四君子”來比擬崇高人格
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