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翡翠于何時發(fā)現(xiàn) 據(jù)《緬甸史》 記載,公元1215年土司珊龍帕在孟拱河上游過河時 中國歷代的古玉器中,少有翡翠制品,雖然有些文獻記載和少量的考古發(fā)現(xiàn),但是否確為緬甸翡翠并無定論。只是到了清朝中后期,翡翠器件才有較多發(fā)現(xiàn),并逐漸增多,直到取代新疆軟玉的位置,成為中國玉文化的主要品種。 1、為什么翡翠能取代和田玉成為“玉石之王” 翡翠最早所指的是緬甸產的顏色鮮艷的玉石。 在翡翠資源豐富的情況下,沒有顏色的玉石被棄之不用,不當作翡翠。到后來20 世紀 70 年代,原先的莊頭料從 1973 年開始大量上市。頭一年還只要水頭較好的帶小點色的莊頭料 硬玉是一種在較為特殊的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礦物,除了緬甸外,在世界的其它地方也陸續(xù)發(fā)現(xiàn)。如日本和中美洲也產出有硬玉,歷史比緬甸翡翠更悠久,但絕大部分的硬玉并沒有作為玉的性質,翡翠即硬玉的解釋顯然不夠合適。于是學者們對翡翠的定義為達到了寶石級的硬玉集合體,而可作為寶石級的翡翠原料僅產于緬甸北部。 20世紀90 年代末,歐陽秋眉把各種與硬玉在晶體化學上有聯(lián)系的相關礦物及這些礦物種類組合形成的集合體,不論產地何處都歸屬為輝石類玉,并提出翡翠是由這些輝石類礦物為主組成的具有細粒鑲嵌結構的玉石。 依這一定義,翡翠沒有地域性界線,可包括更多的品種。但這會產生傳統(tǒng)上不當作翡翠的玉石品種 翡翠中除了含有硬玉之外 2 和田玉是我國傳統(tǒng)的玉器,至少已有3000 年的歷史。從戰(zhàn)國以后的各代文物中和田玉的發(fā)現(xiàn)更多、質地也更好,戰(zhàn)國時期文獻資料中也多有和田玉的記載,這些事實說明,自戰(zhàn)國以來,和田玉就一直被認為是最好的玉石品種,是當時的玉石之王。 為什么翡翠能取代和田玉成為“玉石之王”,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翡翠的寶玉石屬性(美麗、稀有和耐久)更勝于和田玉。與和田玉比翡翠的顏色更為鮮艷,透明度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