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出現(xiàn)的時間很早
,曾經(jīng)作為禮器
、瑞器
、祭器、葬器
,從良渚文化時期一直流傳下來
。文獻所載,西周禮天玉璧屬六器之首
,是第一等的國家重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脊虐l(fā)掘告訴我們
,無論是良渚文化遺址的高臺大墓
,還是殷商和周代諸侯貴族大墓,墓主人身體周圍往往隨葬眾多的玉璧。生前玉璧隨其往來廟堂,死后玉璧還要貼身陪伴其靈魂出入,玉璧之珍貴無此為甚。西周以前的玉璧差不多都是素面的,在玉璧上琢刻具有藝術(shù)性和裝飾性的紋飾,于西周時期首開先河。將典雅而強健的鳳鳥紋琢于玉璧之上,盡顯鳳鳥紋身份的高貴和顯赫。
鳳鳥紋玉柄形器
,長11.1厘米,寬4.5厘米,厚0.4厘米。西周時期精美的鳳鳥紋多見于玉柄形器。各地西周墓葬曾出土了許多素面無紋的玉柄形器,其中有紋飾的也為數(shù)不少。類似圖4這種“鳳鳥紋玉柄形器”
,在陜西
、山西
、山東
、河南等西周高等級墓葬中均有出土。歷史文獻和考古發(fā)掘表明
,在西周社會
,玉柄形器保有數(shù)量很多
,它們經(jīng)常被隨身攜帶
,比較頻繁地出現(xiàn)于各種禮儀場合,尤其是高等級的玉柄形器
,例如琢刻鳳鳥紋的“有牙飾柄形器,僅身份地位尊崇者才可能擁有
,而事實上它們也幾乎都見于第一等級墓葬中……”這再次說明鳳鳥紋玉柄形器已經(jīng)成為了西周貴族上層之玉禮器家族的一員
。
龍鳳紋玉飾
,長4.8厘米,寬2.6厘米
,厚0.3厘米。器身琢一鳳紋和一龍紋
。周邊切割出突棱
,形象地表現(xiàn)出鳳鳥頭
、胸
、爪、尾
,以及龍身和龍首。上部有一穿孔
,下面鏤空一個上窄下闊的長圓形通孔
,使鳳頭突顯。鳳眼為圓形
,尖勾喙,昂首凸胸
,鳳身飾卷云紋
,“兒”形紋
。鳳尾上翹至頭頂,再向上呈S形
,逐漸變幻
,融為龍身,直至龍首
,終于龍鳳一體
,完美結(jié)合
。龍首飾卷云紋
,“兒”形紋,圓形眼
,張口,卷鼻
,有額突
。整體紋飾刻畫采用單陰線
、雙陰線和勾撤一面坡陰線
,配合鉆孔
、鏤空和外形切割技法,布局疏朗
,簡潔有力,線條精準
,優(yōu)美華貴
。尤其是上與下
,左與右
,昂首鳳與低頭龍的對比;鳳與龍互相的轉(zhuǎn)換變化
,S形線條的連接結(jié)構(gòu),斜角對稱
,比例均衡
;鳳與龍所飾卷云紋,“兒”形紋和“Σ”形紋之和諧一致
,無不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了天才的想象力和圖案裝飾藝術(shù)的美學原則,令人拍案叫絕
。
西周首創(chuàng)組玉佩
。鳳鳥紋玉飾便是西周貴族身飾組玉佩上的小掛件
,長4厘米
,寬3.6厘米,厚0.4厘米
,比一枚郵票大不了多少,但是經(jīng)過西周玉人的巧妙設(shè)計和卓越刀工
,將玉飾上的鳳鳥紋既形象生動又特色鮮明地刻畫出來
。其中西周鳳鳥紋的典型紋飾,例如:彎勾喙
,圓眼圓頭,逗號式卷云紋,“《”形紋
,長弧形曲線
,一應俱全
,簡單明了
,主體突出。尤其是在如此之小的玉料平面上運用勾撤一面坡等刀工技法來表達主題
,以小見大
,視感強烈,從審美的角度看,亦是神采飛揚,妙不可言。西周玉人的智慧和能力真是超乎我們后人的想象。
龍鳳紋玉柄形器取其局部放大(鳳鳥紋身后一龍紋),可以較為真切地感受玉柄形器上鳳鳥紋飾的刀工效果
,尤其是西周著名的“勾撤一面坡”琢玉技法。在商代,玉器紋飾大多用雙勾陰線來表現(xiàn),即兩條陰刻線相夾中間凸顯出一條平陽線,俗稱“雙陰擠陽”。殷商中后期再有發(fā)展,將雙陰線的一邊用斜刀琢成一條傾斜面,名為“撤”。雖然中間仍是一條陽線,但陽線的一側(cè)是窄陰線 ,另一側(cè)已改為一邊豎直加一邊傾斜面的“勾”形寬陰線了
,俗稱“勾撤一面坡”
。西周玉人繼承了殷商琢玉技法,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首先改進了前期勾不深,撤帶弧度的不足
,將一邊陰線作成深細
,中間陽線再削窄,另一邊撤線的斜面作成又寬深又平直
,從而使紋飾效果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雖然紋飾琢刻在玉器的平面上,但是我們看到此種線條
,陰陽結(jié)合,寬窄對比,錯落有致,剛?cè)嵯酀D(zhuǎn)換角度,光影異,呈現(xiàn)出立體淺浮雕式強烈的裝飾藝術(shù)效果,大大優(yōu)化了線條的形式美感,使玉器紋飾大放異彩,圖像栩栩如生。
用“勾撤一面坡”雙陰線來表現(xiàn)長弧形線條以及逗號式卷云紋,是西周時期玉器紋飾琢制中最具代表性
、最有表現(xiàn)力的典型刀法。西周將商代質(zhì)堅古樸的“折鐵線”,去尖角,修圓弧,并且大量采用長弧型線條,“特別注重曲線的琢磨,著力營造曲線的審美感”,使窄陰線、細陽線和寬撤線如影隨形,相得益彰,商之樸拙的紋線遂變?yōu)槲髦芫€條之婉轉(zhuǎn)流暢,優(yōu)美而富有韻律。西周玉器上的鳳鳥紋為什么能夠如此精神抖擻,意氣風發(fā)?那是因為西周玉人運用“勾撤一面坡”琢玉技法,巧奪天工,其神韻后世難以企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