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是有生命的,尤其是入過土的古玉,常因埋藏環(huán)境與自身成分結(jié)構(gòu)等方面的原因
,受沁形成豐富多樣的外觀性狀
,構(gòu)建起玉器由盛而衰的生命之歌
。然而,沒有哪個史前考古學(xué)文化或歷史時期的玉器
,能夠像良渚文化玉器那樣,呈現(xiàn)出如此豐富多彩的生命景象
。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些玉器圖片,看看良渚文化玉器是否真的有生命。
目前所知總量約2萬件的良渚文化玉器,總體上可劃分為“生坑”與“熟坑”兩大類
。其中,因考古發(fā)掘或其他原因出土的“生坑”玉器為其大宗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吧印庇衿髯畛醯念伾珵榈G、黃綠
、青綠或碧綠色等
,半透明,硬度基本未失
。
受沁之后,其透明度、顏色
、硬度
、光澤等生命體征會漸次變化,呈現(xiàn)為由盛而衰直至死亡的諸多漸變階段:由大部半透明
、綠色多白色少→部分半透明
、綠白色參半→局部半透明、綠色少白色多→不透明
、白色
、有玻璃光澤→不透明、白色
、無玻璃光→不透明
、白色、表皮略有剝蝕
,直至玉器器型被土銹咬蝕殘損
,甚至完全被泥土替代,生命體征無可挽回地喪失殆盡
。

“雞骨白”是良渚“生坑”玉器中最為常見的品類。所謂“雞骨白”,實際上泛指良渚玉器受沁后失去透明度和失去顏色后的外觀性狀
,其呈色沒有純凈的“白”
,而有黃白色
、青白色、淡黃色
、深黃色等多種
,色彩豐富,相互糾纏
,宛如人生步入中年后的糾結(jié)
。良渚“雞骨白”玉器表面,常有肉眼可以看到的一些小如芝麻
、大至豆瓣的晶點
,這些大小不一的晶點通常呈紅褐色,用手電光貼在玉器邊沿部位的晶點上
,可看到透光
。這一特征,是良渚“雞骨白”古玉獨有的
,也是作偽者迄今尚未攻克的關(guān)隘
。
目前,瓶窯鎮(zhèn)一帶仿制良渚“生坑”玉器,仍以“雞骨白”類為主
,所用玉材主要是來自遼寧岫巖的各類蛇紋石,但高仿作偽者
,在玉材選用上則頗費心思
,由于硬度較低的蛇紋石難以拋磨出明亮的玻璃光澤,作偽者大多選用硬度較大的岫巖“河磨料”
、青海料或俄料中較次的玉材來仿“雞骨白”
。有時甚至也選用“河磨料”中較純凈的青綠色玉料,利用其色澤
、硬度的材質(zhì)特點
,稍作染色仿沁,來仿制嘉興
、蘇南一帶出土的未受沁或受淺沁玉器
,但五千年生命的滄桑烙印,是作偽者很難簡單“克隆”的
。
與“生坑”玉器在悠悠歲月里總體呈現(xiàn)為年華老去、生命漸失的趨勢不同,出土玉器在經(jīng)過愛玉人長年的盤摸和貼身佩戴后
,竟然又呈現(xiàn)出一番鳳凰涅槃般的生命重生
。海峽兩岸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舊藏玉器中,有一批被盤摸得紅潤(即所謂“熟坑”)的良渚古玉
。這批玉器原是清代乃至更早時期出土的“生坑”古玉
,有些甚至表皮剝蝕
,行將走向生命的終點,但愛玉人長年悉心的盤摸和貼身佩戴
,竟使它們起死回生
。雖然不能重回青綠的最初,但五彩斑斕的紅潤或如漆似膠的油黑
,足以印證生命的重歸
本文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