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器斷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l>從玉材不同品種斷代
古人視玉與否的重要條件之一,是以當時堅硬的非金屬和金屬能否刻動為標準
。因此,生產(chǎn)力和工具發(fā)展水平不同,人們對玉的認識是有變化的
,所用的玉料也不同。一般來說時間越晚
,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越高,其玉料選擇的硬度也越高
。
<2>以玉器上不同的琢磨痕斷代
①玉器上留下最多的琢制痕是器物上的穿孔
。這些穿孔
,凡鐵器出現(xiàn)以前的
,無論其大小
,若是一面穿鉆成的
,其孔眼都呈喇叭形
;若由兩面對鉆而成的孔眼
,兩面開如穿鉆時的孔眼較大,越往接口接近則孔眼漸小
。人們從孔眼喇叭形明顯程度不同,便可大概斷定玉器是新石器時代或是青銅器時代的
。鐵或鋼鐵
,又比青銅堅硬
,這些器具鉆成的孔眼
,上下直徑是相等的。凡有這種特征的鉆孔
,便可斷定它是戰(zhàn)國或戰(zhàn)國以后的玉器。
孔徑的大小和深淺程度不同
,亦是玉器斷代的依據(jù)之一。一般規(guī)律是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越高
,其孔眼越細越長。
②玉器切割和鉆孔粗精情況也是斷代的依據(jù):一是看玉料的剖縫大小
,二是看孔眼留下的琢痕
。
③以琢玉技法來斷代:早期玉器
,即距今有6O00年以上的玉器
,至今未見一件有琢飾紋圖者:新石器晚期
,雖已見紋飾
,但一般較簡單,所飾紋圖都是用單條陰線刻成
;商代始
,玉器上多見有用剔地陽紋法琢飾的紋圖
,更多的則用雙勾法琢飾;戰(zhàn)國始
,鏤雕活環(huán)套練法已十分成熟,鏤空飾紋法
,至此時已廣泛應用,且技法很先進
;漢代始,出現(xiàn)更多的立體器皿作品
,所刻紋飾線條流暢,粗細相間
;宋元始,已能制作重達千斤以上的大型玉器
,且見眾多用多層鏤雕法和立體鏤雕法琢制的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