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化位于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
,年代相當于商代晚期并延續(xù)至西周早期
。三星堆文化玉器
,從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玉器看,最晚在清代已有出土
。但對三星堆遺址的正式發(fā)掘
,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
,其中兩個祭祀坑的發(fā)現及發(fā)掘清理出土的玉器尤為引人注意。兩個祭祀坑內除埋藏玉器外
,還有一些精美絕倫的青銅器和少許陶器、骨器等。
該文化出土玉器的品種
,有禮器類的琮、璧等;儀仗器中有戈、矛、戚、刀等;工具或仿工具類器有斧、鏟 、鑿
、錛等;佩飾類中有墜
、管
、鐲等
。這些玉器中
,以玉儀仗器居多而令人矚目
,有些器型為前所未見。如發(fā)現一件玉大刀
,長達1米
,上有含義豐富的紋圖;一件似戈似戚的前端鏤雕一側身鳥的玉器;一件兩面皆刻有戚紋的玉戚等。它們的發(fā)現,為古玉史增添了新的資料。
三星堆文化玉器與其前各文化和夏商玉器比較
,主要有如下一些特點。一是此處玉器以工具和儀仗器為主,頗有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夏文化的遺風,說明該文化雖受中原文化影響和年代相當于殷商或稍晚,但同類玉器制作和使用時間則較中原地區(qū)延后,表現出中原地區(qū)以外“文化因素的滯后性”。二是此地玉器很少見到殷商文化玉器中的獸面紋、人神器、龍鳳紋和像生器等,反映出玉器制作和社會生活的局限性。三是此地雖出土一批精美青銅器,甚至有比殷商青銅器更美更雄偉之作,但玉器中則很少有像殷商玉器那樣,在造型和飾紋上都與青銅器有密切關系者,說明三星堆文化玉器有本身的固有特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早越文化玉器
大洋洲大墓是1989年發(fā)現的,位于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的贛江東岸
,應屬早越文化,年代約相當于中原殷商文化二期,為近年來在江南地區(qū)發(fā)現的重要墓葬,對吳城文化的淵源和早越文化的研究有重大意義。該大墓發(fā)現玉器1072件
,計有禮器中的琮、璧、璜等;儀仗器中的戈、矛等;佩飾中的鐲、柄形器、珠、管、項鏈、笄、墜等;人像和像生類中的玉獠牙高冠人首、活環(huán)套鏈的羽人和玉蟬等。其中玉高冠獠牙人首器,形式很似石家河文化同類器,唯頭戴高冠者為前所未見。活環(huán)套鏈羽人亦很特別,有3個活環(huán)套鏈為迄今所知最早遺物,在琢玉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大洋洲出土玉器
,與殷商和三星堆文化玉器的年代不相上下
,但其風格各有特色
。此處玉器以佩飾為主,與殷商時中原地區(qū)相似點多
,而與三星堆文化有較大差別。大洋洲玉器和中原殷商玉器皆有人神器發(fā)現
,從品種看有相似之處,但其造型西周玉器的選料
,較前期略講究質地美、所見大多為新疆產昆侖系玉
,少量為遼寧產的岫玉
。關于使用昆侖山產玉料的情況
,不僅有大量的實物為證,且從史書中有關周穆王在昆侖山瑤池會見西王母的神話傳說,稱其在該地看到玉山之說加以證實。西周玉器大量用最堅硬的昆侖山系玉料,表明所用工具較前期先進,琢玉技藝大為提高,在其他方面則與殷商時期基本相似。
西周玉器的品種及其發(fā)展變化
西周玉器的最大變化,表現在玉器品種上
。新石器時代至商代盛行的實用或不實用的玉制工具,此時已多消失
。仿實戰(zhàn)武器的玉制儀仗器中
,玉刀、玉牙璋等至少在中原地區(qū)已不見
,而玉戈
、玉鉞等,亦步入衰亡期
。具體表現是不僅數量少
,且器形也向小型化發(fā)展,大多從以往數十厘米長減縮至10厘米長左右
,而其用途也變?yōu)橄笳餍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或作珍寶和財物收藏。禮器中的玉琮
,在西周王室所在地
,特別是今陜西省周原一帶有大批發(fā)現
。玉璧多已趨向小型化
,玉璜
,玉琥(即寫實的玉虎形器)則突然增多。值得注意的是
,“六器”中的典型玉圭,首次在玉器群體中出現
,而玉璋則仍未見實物。此期的玉佩件
,一個重大變化是突破以往主要以單個為佩的習慣
,而向成組和有一定規(guī)律格式的組佩方向發(fā)展
,其形式多由若干件玉璜和甚多不同質色的管珠成組串綴而成,佩掛時由胸前至腿足
,給人以一種光彩奪目和富麗堂皇的新鮮感
。此外
,以獸面為本摹作的嵌飾品和專供死者陪葬用的綴玉覆面(又名玉面罩)首次出現也給人以深刻印象。一件嵌玉柄鐵劍的發(fā)現
,在玉具劍發(fā)展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
此時玉制人神器
,除少量的整形直立式寫實人形器外
,尚見眾多人龍復合形器
,形作蹲地式
,通體有若干龍或作某部器官
,呈側視或個別呈正視狀
,其形制奇特,極富時代感
。玉制寫實性動物,雖數量極可觀
,但品種較殷商期少,即由殷商期的數十種減至十余種,常見者有牛
、羊、豬
、兔
、鳥
、虎、鹿
、龜
、蟬
、蠶、魚
、螳螂等
。非寫實性的神鳥神獸
,如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的鳳
,經夏商一度中斷后,復又出現
,且數量突然多起來。鳳形作頭頂有棒槌式高冠
,冠呈直立或向前傾彎,鉤嘴,圓目
,尾從背側上翹至頭頂
,若直立前視狀
。龍之形亦有很大的發(fā)展變化,除一部分保留殷商問瓶形角和雙足龍外,還新出現了兩龍或多條龍相互盤結式和口吐長舌的無足龍。這些神鳥神獸的突然增多和更加變態(tài)神秘,說明當時的人們從早期崇奉自然和寫實動物為主轉向崇奉神靈為主。
西周玉器品種的創(chuàng)新
,最主要的有玉劍把和專供死者埋葬用的玉面罩兩種。前者雖僅發(fā)現一例,出自河南省三門峽西周晚期虢國國王墓,形式和結構與此后同類品差別甚大,但它是迄今所知用玉器飾于劍上的最早遺物,證明玉具劍飾物的年代從以往定在始于春秋晚期又向前推進了二三百年。面罩
,是以若干件玉器按人面部大小形態(tài)縫綴起來 ,專供死者覆面的用器
。此類器
,迄今所見,最早出現在西周
,已發(fā)現多件套
,形式各不相同
,有的是專門而作,有的似用其他已有定型的舊玉器改作或合并而成
,每套中綴合玉器的件數不等,且呈扁平狀,邊角有小孔供縫綴用,使用時凡有飾紋部分皆朝死者面部。
此外,西周時亦發(fā)現一些以往不多見的玉器
,常見的有玉獸面、玉圭、玉束帛形器等。其中玉圭的新出現尤引人注意,形作扁平尖首無刃狀,與文獻記述中的圭形相合。還必須指出,青銅器銘文中,“圭”字的出現亦在西周,因此,把這種玉器的最早歷史,定位在西周是不成問題的。這也說明,以往把西周以前首端有刃的玉斧、石斧定名為圭,并將其始創(chuàng)年代定在新石器時代是不妥的。西周玉器的絞飾的特點
西周玉器大多有紋飾和圖案
。其飾紋頗具特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飾紋相對簡化,具體表現是在一件玉器上往往以數道陰線表示主要紋圖,有“畫龍點睛”的特殊美感和效果
,所謂簡樸典雅者即指此
;另一種是飾紋布局繁密,其特點是表現人物或像生時,其眉發(fā)、羽毛和足爪等,無不形象具體,一絲不茍。
西周玉器紋飾的另一特色,是無論飾紋簡繁
,初看與殷商期相似,既有單陰線,亦有雙鉤線,但細加審視,其刻紋的表現手法是有差別的。如單陰線多用斜砣琢飾,線條兩側深淺不同且呈坡狀,形同斜刀剖刻而成。若為雙鉤,則其雙線粗細不等,細者與商代相似,似用直立刀刻而成,兩邊無深淺之別,而粗者形如上述單陰線表現法,亦用斜砣琢飾。
西周玉器上的人神和或像生紋的眼睛形式與殷商時相似,亦慣用“臣”字形目
,唯此期的“臣”字形目,往往在兩側眼角有一段延長線紋
。此外,西周玉器飾紋多以龍紋
、鳳紋或人神紋為主,講究紋圖的神秘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