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之堅韌的質地,晶瑩的色澤,絢麗的色彩,致密的結構,舒暢的聲音。“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等,都反映出了玉石在中國人乃至東方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中不斷發(fā)展,又在發(fā)展中不斷的變化。玉中之王的翡翠也不可例外,翡翠的雕刻風格也一樣處于變化之中。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翡翠雕刻風格與圖案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當然佩戴翡翠與諸多自然和社會因素相關聯(lián),特別是環(huán)境
、民族、宗教和時代等因素
,對于其特征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有五德者”
。
這里的五德實際上就是古代總結的玉的五個特性,即:玉之堅韌的質地,晶瑩的色澤
,絢麗的色彩
,致密的結構,舒暢的聲音
。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等,都反映出了玉石在中國人乃至東方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說,獨特的玉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影。
俗話說:人靠衣裝。那么玉可就要靠“刻”裝了。玉石雕刻風格的演變正是玉文化發(fā)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近代以后,尤其以作為玉石之王的翡翠雕刻風格的轉變?yōu)榈湫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那么翡翠雕刻風格與圖案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日益加強,翡翠的雕刻風格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和闐玉雕刻、琢磨工藝的基礎上又逐步呈現(xiàn)出更強的時代特征
。
這不僅為中國玉文化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的元素,更增強了世界對東方文化的認知、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理念的融合。
翡翠雕刻的傳統(tǒng)風格與圖案古代翡翠制品雕刻的主題往往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如
《注疏》所云:“吉者
,福善之事
;祥者,嘉慶之征”。俗話說:“人臻五福
,花滿三春”
。
五福,是吉祥的具體化。福、祿
、壽
、喜、財
,在民間即被稱為五福;福星
、祿星
、壽星、喜神
、財神,在仙界被尊為五福神
。用于翡翠等玉制品雕刻的圖案有納福迎祥
、福祿壽禧、鶴壽千年
、雙喜臨門
、招財進寶等。此外
,圖騰崇拜是各古代民族文化共有的特點
。
在我國,古代龍、鳳
、麒麟等就是人們崇拜的神壽
,它們的出現(xiàn)是人類的福音
。因此,此類雕刻圖案如夔龍拱璧
、鳳羽祥云、龍鳳呈祥
、麒麟吐書
、麟鳳呈祥等被大量地運用到翡翠的雕刻上
。
而宗教活動從唐朝開始至今歷久不衰,因此以佛教為主的內容也常常出現(xiàn)在翡翠雕刻中,如菩薩保佑、八吉祥
、和合二仙等
。
因此,由于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壓制和人們思想的禁錮,翡翠多宣揚的是神之美。傳統(tǒng)翡翠的雕刻制品有著明顯的皇族化
、貴族化傾向
。
在翡翠十分盛行的清朝,它也只是皇族和達官貴人的寵兒,因為借此可以顯示出他們顯赫的地位與財富;而對于平民百姓
,翡翠則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
,是只能遠觀的“貴族之寶”。
因此,翡翠制品本身也帶有著抽象的意味,打上階級的深刻烙印
。它所描述的多是升官
、發(fā)財?shù)膬热荩缙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官上加冠、五子登科等?/span>
翡翠雕刻的現(xiàn)代風格與圖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 ,翡翠雕刻的現(xiàn)代風格在保留了大量傳統(tǒng)風格和題材的基礎上,還融入了許多具有西方文化內涵的雕刻內容
。這些題材的翡翠雕刻飾品逐漸為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所接受
,主要形式為小型的翠牌或掛件等。
西方文化崇尚真實、自然 ,張揚個性但又不失理性
,因此
,現(xiàn)代翡翠雕刻圖案的設計風格常常變得大膽、輕松而又傳承了造型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