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界鑒定玉器時有句行話:“遠看造型近看玉
,拿在手上看刀工。”何謂“造型”,即帶有鮮明時代烙印的玉器作品,例:雕有斧形下顎的戰(zhàn)國玉龍、漢八刀的玉豬、游絲毛雕的漢玉舞人
、雞心佩等等。當你熟讀牢記了作品的時代特征后
,看到一件作品時
,遠看造型就能初步斷為哪個年代。在這里
,筆者向大家推薦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玉器大集》一書
。此書圖文并茂,編輯的玉器絕大部分是出土的“標準器”
。至少在時間下限是明確無誤的
,初涉收藏者經(jīng)常翻閱,“按圖索驥”
,必將獲益匪淺
。
。古代由于生產(chǎn)力十分低下,雕琢玉器只能用解玉砂來研磨。而現(xiàn)代工藝是用高速旋轉(zhuǎn)的雕機,由于轉(zhuǎn)速不同接下來要近看該作品用何玉材制成。大家知道
,現(xiàn)在市場上充斥著很多用俄羅斯玉、青海玉制成的仿品。據(jù)筆者所知,1公斤的上等新疆和田玉價格約為2萬元人民幣左右,而同重的青海玉充其量不過上千元。而且在被開采、使用年限上,前者是“爺爺輩”,后者不過十數(shù)年光景。試想,斷代為漢玉豬的作品怎么有可能是用青海玉制成,也就是說用青海玉之類加工而成的玉器必定是新品。
!庇癫坏瘢怀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拿在手上看刀工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肯定在所加工的玉器上留有不同的痕跡,特別是陰刻線等尤為明顯
。這些細節(jié)一是囿于加工手段不同
,二是經(jīng)濟利益驅(qū)動,往往是無法兼顧的
。即使仿品為了達到“作舊”目的
,總是省去最后一道打磨工藝——用布殼拋光,使整體作品呈現(xiàn)“舊氣”
,但我們還是能從這些最細微處明察秋毫
。
仿古玉器的始作俑者往往是研究與制作脫節(jié),研究者可以熟知各時代作品的特征
,但工匠們只會制作,有時為使產(chǎn)品易銷
,刻意追求視覺上的美觀
,“畫虎不成反類犬”,制成的作品容易辨別
。而一些仿古高手則不惜工本
,自己集研究設(shè)計和加工制作為一身,改進生產(chǎn)工具
,例如用轉(zhuǎn)速很慢的玉雕機精工細作
,以求達到與舊玉器同樣的加工效果,最后又耗費大量時間進行打磨
,仿品確實惟妙惟肖
,與舊品難分伯仲。但古人“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以傳世品為例
,由于長時間佩戴在身,經(jīng)常把玩,加之人體的分泌物
、空氣的侵蝕
、雙手的盤摸,經(jīng)年累月
,在玉器表面特別是鏤雕處所形成的濃厚包漿
,卻是仿古件難以仿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