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翡翠到了清朝時期才真正的被人們廣泛接受呢?
從乾隆年間開始,由于受到皇室和貴族的青睞,翡翠開始逐漸進入一個繁榮的時代,在清一本書中這樣記載“玉出南金沙江
,距州二千余里
,中多玉,夷人采之
,撇出江岸各成堆。粗礦外護
,大小如鵝卵石狀,不知其中玉之美惡有與否
,估客隨意買之
,運至大理及汗省
,背有作玉坊,角之見翡翠”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在距州城2000多里的南金沙江
,河里有很多玉,當?shù)赝寥送诔鰜矶言诎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和鵝卵石一樣外觀看著很粗糙,看不出里面有沒有玉
,憑經驗隨意的買回來,拿到大理的玉作坊里
,切開一個角能看見里面的翡翠”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當時的翡翠貿易情況,當時并沒有成規(guī)模的開采
,只是當?shù)赝林鴱暮永飺煲恍┒言诎哆呺S便賣。后來經考證也證實
,中國人進入礦區(qū)進行開采始于民國時期。
為什么翡翠到了清朝時期才真正的被人們廣泛接受呢?這當然離不開“翡翠鐵桿粉”慈禧太后的推崇,
到清中后期,由于慈禧對翡翠情有獨鐘,翡翠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
,成為高檔的珠寶飾品。但當時的翡翠的好壞并不是現(xiàn)在的好壞標準
,而且清代和民國時期又有不同。1889年關于翡翠的?玉說?一書中
,詳細介紹了翡翠的分級
。書中把翡翠分為5個級別:
寶貴翠:綠色正碧 ,明艷晶瑩,不油不干
,無斑無綹
,體質蒼潤,色相沉著
。
佳品翠:白綠分明,色澤融潤,白如凝脂,綠如滴翠
上乘翠:質地純白,濃碧點染活潑,流麗
,不散不暈,清澈無渣
,是為俏綠。
以上3種為上品,當然也有比較差的翡翠的評判
無足取之翠:綠色或淡而似暈,或濃或近黑,白色或污似香灰,或暗如爛石
庸常之翠:通體淡碧,細玩顏色走散,漫無定蹤
,不能指其綠色之所在,或綠色內沉黑斑或攙白屑
。

從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評價標準:
1.要有綠,翡翠都是帶綠的,而且要綠的干凈
2.白綠分明的白翠也是很好的(類似于白底青),整體要清爽 ,顏色發(fā)暗
,發(fā)灰的不是好翡翠
3.正綠才是綠,那種通體淡碧(應該是淡綠 ,果綠一類的綠)
,不是好翡翠
4.講究種好(所說的潤) ,料子要求細膩
,但不講究水
,通篇沒有提水頭
,透
。
到了民國時期,翡翠的評價標準又起了變化 ,在一本比較有名的玉器書?古玩指南?中,趙汝南先生是這樣描述的:
在以前之風俗中白色者亦可用 ,有一兩處紅綠者更佳
,純綠者百無一物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馑际牵阂郧鞍状湟彩遣诲e的,白中帶紅(紅翡)和白中帶綠都是上品
,滿綠的一百件里沒有一件(滿綠以前就比較珍貴,現(xiàn)在更稀少
,一萬件里沒一件)
今則只貴翠而不重翡,且有以翡為疵之趨勢。~意思是:現(xiàn)在紅翡沒人要了,而且還慢慢把紅翡看成瑕疵。
近甘年來風習在,白地者不能用為飾物。。。如用白地反不如不用為愈,故白地翡翠今人絕少用之。~意思是:現(xiàn)在白地翠也沒人要了,只要綠,哪怕料子粗一點,顏色不正也還是綠的好。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從清到民國,紅翡沒人要了,白地翠也沒人要了 ,只有綠的才好。過去人只講究色
,不講水頭
、透。其它什么白冰
、紫羅蘭
、飄藍花、黃翡
、藍水等等都不算翡翠。其實直到80年代
,沒綠的都不算翡翠的范疇,它們有一個另外的名字叫緬甸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代的翡翠講究 種,水
,色,地
,工 具體就不多說了
。了解了這些
,就能知道老翡翠是指那些,如果有人拿個冰種紫羅蘭來告訴你這是祖?zhèn)鞯模鞘邪司攀羌俚摹?/span>
現(xiàn)代的很多女子,也許為了謀生而長期工作,有時候連一次的精細裝飾都難以顧得上。但是現(xiàn)代的時尚女性該知道,如果來不及精心的裝扮自己的容顏,那就用腕間的風情,用那環(huán)佩叮當?shù)那宕鄲偠?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用那具有冰清玉潔的翡翠
,將自己的風情緩緩的透視出來吧。
本文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