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高貴的,是需要仰視才能見的,中國人崇拜佛像,把偶像當(dāng)神。買一尊佛像回家,不能說“買”,而要說“請”;這請來的佛像自然不能隨便擺放,而要把它供奉在家里最尊貴的位置上,一般要放在正廳的中央;不僅位置要擺好,還要每日供奉,焚香敬拜是少不了的 。
然而,翡翠佛公款式極多 ,
為什么中國人最喜歡翡翠彌勒佛呢?彌勒 ,全譯為梅達麗(maitreya),又譯為慈
。彌勒是姓
,名阿逸多,義譯無能勝
。西元前六世紀人
,與釋迦牟尼同世
,生于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
。他生而相好莊嚴,聰慧異常
。按印度的習(xí)俗
,生了孩子要請相師看相
。相師驚異地說:“此兒具足輪王相
,長大必然要當(dāng)轉(zhuǎn)輪圣王”。這話很快傳到國王耳里
,滿朝文武惶恐異常
,怕國內(nèi)要發(fā)生政變
,急欲覓得此子
,加以殺害。其父預(yù)感大禍臨頭
,即將其匿藏于母舅家中
。及長
,舅氏慮其禍終不能免
,即令其見佛聞法,從佛出家
。
翡翠佛公款式極多,為什么中國人最喜歡翡翠彌勒佛呢?彌勒佛很中國化,完全是中國人的形象。釋迦牟尼等都是印度人的模樣,沒有那么親和。彌勒佛的大肚和笑臉都是中國式的,另外,彌勒佛的寬容精神、博愛情懷對一般人來說,也更為樸素實在,無論是追求去彌勒凈土,還是等待彌勒降世救苦救難,反正彌勒的懷抱都是溫暖的
。中國人對彌勒佛的信仰分上生信仰和下世信仰,上生信仰相信人死后可以往生彌勒凈土
,下世信仰相信彌勒一定會降身人間,普度眾生
。在這種信仰中
,彌勒非常像基督教中的基督。

據(jù)說,彌勒佛的原型是五代梁時明州(今浙江寧波)的游方僧人名叫契此,號長汀子;在江浙一帶化緣,出入市鎮(zhèn)鄉(xiāng)村。契此經(jīng)常肩上背一個布袋并手拿錫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傳說能預(yù)知晴雨又被稱為布袋和尚。契此和尚乞食為生、餐風(fēng)臥雪。后梁末年,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谑呛笕苏J為他是彌勒轉(zhuǎn)世
,為他建塔供養(yǎng)。此后
,江浙一帶就逐步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彌勒佛像
,并將他安置于天王殿中,令人一進山門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
,深受世人喜愛
,以后“大肚彌勒”的這一布置就成了寺廟的定制
。人們見此像
,往往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
契此有一偈:“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
。青目睹人少
,問路白云頭
。”可見
,契此是一個非常超脫的人
,追求騰騰自在
、閑閑無為
,不迷執(zhí),這種生活態(tài)度對中國人很有吸引力
。契此還有寬容和博愛的精神
,他有偈云:“寬卻肚皮須忍辱
,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麖娬{(diào)要大度能容,不要執(zhí)著于人間的是非愛憎
,要在超越是非愛憎
、和仇敵和平共處之中悟道成佛。應(yīng)當(dāng)說
,這是非常高明的見解,類似基督的“愛仇敵”說
。
翡翠佛公款式極多,為什么中國人最喜歡翡翠彌勒佛呢?
因為“大肚彌勒佛”造型的配飾在現(xiàn)代翡翠玉石飾品中非常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