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玉器加工制作都有哪些特點?商代的玉器制作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
,除了以砣具和桯具來制作鏤空外,更以三角棱線具取代軟性線具,發(fā)展出獨樹一幟的鏤空工藝。商代玉器的鏤空目的,在于突顯器物的造型
,鏤空部位大多位于玉器的邊緣,所以被收藏家們稱之為“邊飾鏤空”。當(dāng)時所使用的工具有砣具、桯具及三角棱線具三種,但是玉工會視玉器造型部位的需要,而選用一種、兩種或三種工具搭配來制作透空,產(chǎn)生“扉棱式鏤空”、“齒輪狀鏤空”及“L形鏤空”等透空樣式。
扉棱式鏤空 扉棱式的鏤空位于玉器的邊緣,其制作方法是以砣具為主要的工具
,依垂直或斜向的角度,切入玉器的邊緣。由于砣具中厚邊薄的特征,使砣具切口處呈現(xiàn)外寬內(nèi)窄之狀,而且因為商代的玉工常以垂直和斜向交叉運用的方式切琢器緣 ,砣切口處往往呈一直一斜的沿器緣交叉排列
,形成對稱式的扉棱
。
扉棱式鏤空最常出現(xiàn)于商代玉鳥的冠羽處、龍形玉飾的背脊處
,以及玉戚或玉刀的邊緣上。例如,河南省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龍紋大玉刀
,長33.5公分,玉質(zhì)青碧,器身窄長而彎曲,刀鋒向上微微翹起,刀背處以11組扉棱為飾。每一組扉棱的前后兩邊,皆用砣具垂直切入,所以切口處外寬內(nèi)窄、邊緣平直,而扉棱中間則以砣具斜向切入,形成寬淺的透空。
這種一直一斜交互出現(xiàn)的扉棱式鏤空,還可見于同墓出土的中型玉刀上
,是商代玉器的典型鏤空之一。齒輪狀鏤空 齒輪狀的鏤空是商代玉工制作龍形玉飾時
,用來突顯玉龍嘴形部位的方法,它的制作工具為桯具和三角棱線具兩種。玉工先用桯具在龍嘴中間鉆磨一個圓孔,然后以此圓孔為基點,穿入三角棱線具,呈放射狀的方向,朝外拉鋸。由于三角棱線具斷面呈三角形的特征,使透空處呈三角形狀,而環(huán)狀排列的三角形鏤空即可形成齒輪狀的透空,最后再用砣具由外向內(nèi)切入,分割上下兩唇,完成龍嘴的制作。
這類齒輪狀的鏤空常見于商代的圓雕玉龍和片狀玉龍上
。例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片狀龍形玉玦
,屬于青黃色的玉質(zhì)
,局部因為白化而轉(zhuǎn)變?yōu)辄S褐色
,龍身卷曲如環(huán)
,首尾相對而不相連,背脊處雕琢扉棱式的鏤空,龍嘴處則以齒輪狀的鏤空展現(xiàn)龍口大開、牙齒外露的形態(tài),成為商代玉龍的特征之一。
L形鏤空 L形的鏤空也位于玉器的邊緣處
,是商代玉工用來突顯鳥形玉飾和獸形玉飾的方法,它的制作工具包括砣具、桯具及三角棱線具。制作工序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首先,玉工用砣具從器緣處切入,切口外大內(nèi)小、邊緣平直;其次,在砣切口旁邊,用桯具鉆磨一個圓孔;最后,將三角棱線具穿入圓孔之中,朝著與砣切口垂直的方向拉切,即可形成L形的透空。
由于L形的鏤空可以讓玉器周邊產(chǎn)生近乎垂直的方轉(zhuǎn),最能彰顯商代玉器特殊的造型風(fēng)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