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蘇州玉雕廠的成立 ,標志著當代蘇州玉雕的發(fā)端。而其真正步入發(fā)展的正軌則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
。此后的三十年
,是當代蘇州玉雕行業(yè)不斷成長的三十年
,從小到大
,逐漸有了復興的跡象
。今天大家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蘇州玉器是怎樣得到今日之盛名的
。
之所以不對從清政府統(tǒng)治結束到1958年近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贅言,實在是因為這一時期玉雕式微的現(xiàn)狀無可言說。下面,我們就來說蘇州玉器是怎樣得到今日之盛名的。以蘇州一地為例,相關史料顯示,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有記載的玉器作坊僅剩楊源記、鈺源、王祥源、毛東盛4家。
蘇州玉器是怎樣得到今日之盛名的
抗日戰(zhàn)爭到解放前夕,為了維持生計,琢玉工人紛紛轉做他業(yè),蘇州玉雕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
建國之后,情形開始略有改觀,據(jù)1950年工商登記,玉雕作坊有6戶,從業(yè)者共計71人。
蘇州玉雕廠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蘇州市玉石雕刻生產社,這些生產合作社由當時的一些老藝人帶頭,通過多方渠道將四散的琢玉藝人尋訪歸來,組織到一起共同從事生產
,產品為玉石圖章,玉石臺燈座,玉花片
、翡翠小件及玉雕擺件等
。這也是當時全國行業(yè)的真實寫照
,不獨蘇州玉雕廠
,揚州玉器廠、北京玉器廠
、上海玉雕廠都是以這種方式慢慢過渡而成立起來的
,它們成立的時間也基本都集中在這幾年。
蘇州玉雕廠成立之后,1960年,隸屬平江區(qū)的百花玉石雕刻廠并入,整個玉雕廠技術人員增至67人,并陸續(xù)招收學徒50余人。
60年代這一階段的作品,基本以傳統(tǒng)為主,仿古風格明顯,體量屬于中小件,主要有花片、飾片、瓶爐等,飾片雕刻多花鳥、人物,與紅木小件配套,如首飾盒面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辛庑巍A形、梅花形
、錠勝形等多種,大多與金銀飾品相搭
。

1979年開始到80年代末是蘇州玉雕廠的黃金發(fā)展時期。1979年玉雕廠新建五層大樓
,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
,又特地開辟出賣品部,接待旅游外賓
。與之相對應的,是專門成立了旅游小件生產車間
。一系列的舉措帶來的效果非常明顯,到了1985年
,全廠職工數(shù)攀升到392人。
就當代蘇州玉雕行業(yè)來說,蘇州玉雕廠的成立以及興衰自然是整個行業(yè)發(fā)展情況最直接的晴雨表,可蘇州工藝美術學校的作用不容忽視
,它對于玉雕行業(yè)的意義和玉雕廠還不一樣
,所起的作用更加隱性。
和蘇州玉雕廠同時開設的蘇州工藝美術學校,從一開始就擔負著為玉雕廠培養(yǎng)、輸送專業(yè)人才的責任,即便玉雕行業(yè)本身經歷起伏變化
,它對行業(yè)的貢獻所受影響也極小
。
個中原因倒也不難分析,這一時期有一批青年在學校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接而到玉雕廠接受一眾名家的言傳身教,但他們藝術成就噴薄發(fā)力的階段絕不會是在這一時期
。并且
,這種堪稱優(yōu)質的學習和實踐機會也只有80年代才能享有
,因為緊隨其后的90年代
,國營玉雕廠的輝煌急轉直下
,氛圍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有這樣的因素作為伏筆,蘇州玉雕的80年代,注定會成其為一個特殊的時代
。一方面,它是沈永泉
、孫林泉、黃鶴鐘等琢玉能手名噪一時的年代
,另一方面,它也必然會成為造就下一波新星
、孕育下一波潮流的啟蒙時代。
這種承前啟后,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彼此交接緊密,過渡自然
,兩代人隔閡甚少,再也不可復制
。
作為前輩的沈、孫 、黃等人身上,已經開始萌發(fā)出了這樣的趨勢
,他們的玉雕產品,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新的創(chuàng)意
,呈現(xiàn)出端莊古樸、渾厚壯觀
、整體和諧的藝術效果
。如孫林泉,1970年進入天津玉器廠學藝
,后在光福開設東風工藝廠
,專門從事玉雕研究,并多次去云南瑞麗和緬甸學習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