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位于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
,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自治區(qū)和云南省接界,東部與老撾和泰國毗鄰,西部與印度、孟加拉相連,南臨安達曼海。由于地理位置的關(guān)系,緬甸一年四季氣候宜人,誘人的景致也隨氣候變化而不停變幻,是一個自然景色十分秀麗的國度 。緬甸有著蔥郁的密林,霧氣繚繞的群山
,還有那靜靜流淌在山間的小河
,處處都流露著這個國家的天然和質(zhì)樸
,也處處都流淌著吸引你前往游覽的血液
。今天就帶您看看
緬甸旅游途中那些不可錯過的工藝品 ...
彎琴
緬甸音樂中最主要的民族樂器是彎琴,緬語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隆薄?/p>
最早彎琴用于歌唱伴奏
,現(xiàn)在常作為獨奏樂器或與其他樂器合奏。這是緬甸所特有的弓形豎琴,我國唐朝時稱它為鳳首箜篌。彎琴的音色清新雅致,娓娓動聽。彎琴的外形很美,高高聳起的彎曲琴頸頂端的金葉是菩提樹葉的象征,它的共鳴體是用一塊木頭雕成的,形狀像一條船,上面蒙上一塊紅色的鹿皮,四周飾以金色的波浪形花紋,再加上飄舞在琴頸上的紅色飾帶和穗子,使樂器顯得十分雍容華貴、精致典雅。彎琴的琴弦一般是13根至16根,按五聲音階定音,音樂家將琴放在腿上、抱在胸前演奏。
演奏彎琴的大師過去被冠以“天上的音樂家”的稱號
。在緬甸,不僅音樂家會演奏彎琴,很多有知識文化的人也都以會演奏、欣賞彎琴音樂作為自己必需的文化修養(yǎng)
。彎琴本不屬于緬甸樂器
,它起源于古埃及或美索不達米亞,經(jīng)過阿拉伯、伊朗、印度或印尼傳入緬甸,但在其他地方都已失傳,只有在緬甸得以保存并得到了發(fā)展,這是一個奇跡,也是古代樂器的一件活化石。
竹排琴
竹排琴,緬語為“巴德拉”
。竹排琴采用20多塊長短不同的竹板用線穿在一起,掛在一個船形的共鳴體上,演奏者用兩根頭上包有毛氈的車輪形小木槌敲擊。竹板的選材、制作都是很嚴格、細致的,初采的竹板要經(jīng)過處理、存放3年后才能制作,做成的竹排琴音高穩(wěn)定、音色柔美
,不會開裂
。
竹排琴的共鳴體是用木制成的船形體
,在它的表面常常精雕細刻
,并用寶石
、水晶鑲嵌,十分華美
。竹排琴的音色柔和抒情,常和彎琴一起合奏
,是緬甸室內(nèi)樂的主要樂器
。圍鼓則多用于室外
,各種佛事活動
、喜慶節(jié)日、戲劇舞蹈都離不開圍鼓樂隊
。
圍鼓
還有一種樂器叫圍鼓,緬語為“帕特瓦因”
,這次沒有看到,在網(wǎng)上找到了圍鼓的照片。圍鼓不僅能獨奏,而且能與圍鑼、芒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