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王”翡翠是何時進入中國的呢?相信很多喜愛翡翠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畢竟喜歡一件東西就會忍不住對他刨根問底,然而玉石之王翡翠是何時進入中國的至今仍然是個謎,但中國翡翠文化的萌芽在明朝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眾所周知,一種文化的發(fā)展必然與當時的自然因素,社會背景相關,特別是環(huán)境、民族、宗教、時代因素等等。翡翠文化亦然。
一、“不征之國”進貢的“國之珍品“
明初,太祖朱元璋明文規(guī)定的“不征之國”中就包含了緬甸。從太祖開朝直至16世紀前的兩百余年時間里,緬甸一直都是明朝的朝貢國,這就給翡翠進入中國提供了硬性條件,奠定了歷史基礎。
作為朝貢國,緬甸出產(chǎn)的硬玉翡翠乃是“國之珍品”,作為進貢之禮再適合不過。
但是翡翠要想在翡翠文化盛行的中國立足,談何容易?這種舶來之物,去哪里生根發(fā)芽呢?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中尋求發(fā)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的翡翠進入中國,給中國七八千年的翡翠文化帶來了巨大沖擊。
翡翠以硬度高、肉質(zhì)細膩、顏色艷麗、透明度好等特點,慢慢坐上了“玉之王者”的寶座當“美玉五德”、“美玉九德”甚至“美玉十一德”等的精神信仰,在翡翠上更多地體現(xiàn)出來的時候,“玉之王者”的觀念便已深入人心了。
二、軟玉到翡翠,雕刻文化的蛻變
“玉不琢,不成器”好的雕刻工藝起到的是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作用,可是翡翠結(jié)晶顆粒大小不一、硬度高、色彩分布規(guī)律性不強等因素,直接導致了翡翠的雕刻難度大大高于軟玉。
明朝初、中期的雕刻師一直沿用古老的軟玉設計、雕刻手法,致使很多好材料無法彰顯其真正價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