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解剖及構成三要素——玉皮 、玉霧、玉肉
。今天
,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翡翠原石上常見的皮殼有哪些
?皮殼是包裹在翡翠原石表面的一種次生礦物層
,其形猶如蛋殼,故而稱之為皮肯或皮
,他是翡翠礫石在地表環(huán)境中遭受風化及埋葬作用時
,因翡翠礫石表面的硬玉礦物發(fā)生水解而生成的一些次生礦物組合,很顯然
,皮殼的礦物成分與玉肉的礦物是截然不同的
,因而表現(xiàn)初的特性也就明顯不同。
翡翠有很多種皮殼類型,可以根據(jù)皮殼顏色的不同以及礦物顆粒的粗細不同,將其劃分為各種不同顏色,劃分出數(shù)十種類型,今天就具體和大家介紹一下翡翠原石上常見的皮殼有哪些吧。
1、楊梅皮
山石 ,大小不等
。皮殼顏色相似于楊梅的顏色,所以稱其為楊梅沙皮
。出產(chǎn)這種沙殼的場口比較多
,有白三橋、大馬坎
、會卡
、木那等場口,多見牛血霧
,一般為豆底
。若是殼上出現(xiàn)褐色的檳榔水銹,其色就很不好
。楊梅沙皮有的帶檳榔水
。
2、老象皮
山石,灰白色。形似大象皮,淺灰色,皮殼起皺,觸摸時手感帶刺,這是風化的典型表現(xiàn);這種皮的石種較好,是原生沙殼,切割后多見半透明的玻璃底,是皮殼中的上等。主要產(chǎn)自老帕敢。
3、石灰皮
山石,產(chǎn)量豐富。主要產(chǎn)在老場區(qū)、后江場區(qū)、小件頭居多。其中后江和莫罕場口的黑烏沙略略發(fā)灰,也稱灰烏沙。老帕敢的烏沙黢黑如煤炭,表皮并覆蓋有一層黑蠟殼,稱黑蠟殼。莫罕、后江、南奇也有黑蠟殼。老帕敢和南奇的黑烏沙容易擦漲
,是搶手貨。但必須善于找色
,因蠟殼蓋著沙
,不易辨認,須仔細尋找
。有一條極為寶貴的經(jīng)驗:蠟殼沾在沒有沙皮的皮殼上
,就顯得很硬,不容易掉
;有沙的地方蠟殼容易掉
。還有個別的放到水里一泡,就容易掉殼
,這多是后江石
。
4、鐵銹皮
山石,表皮有鐵銹色
,它可以出現(xiàn)在不同顏色的沙殼上,一條條寬窄不等
,有的是片狀走向,有的是塊狀
。鐵銹殼如果沙粒適中
,翻得有力而規(guī)整,切割后底和色都好
,不怕底灰
,只怕無色
,一經(jīng)有色,色必是又翠又水
。但要注意
,多數(shù)底灰,如果是高色
,則必是上品
。
5、脫沙皮
脫砂,是行內(nèi)對翡翠原石皮殼的一種特殊稱謂,翡翠原石,自敞口采挖出來,都帶有一層特有的皮殼
,這層皮殼或厚或薄,顏色或深或淺
,千姿百態(tài)
。而翡翠的密度是3.33左右,在所有玉石中
,算很高的密度
。而且種越老的翡翠原石,其密度相對越大
,也就是肉質(zhì)致密度
、硬度、耐磨度越高
。翡翠肉質(zhì)密度高
,但覆蓋在其表面的皮殼密度就會差一些,在長期的自然風化
、磨損環(huán)境下
,密度、硬度相對較低的皮殼就會逐漸磨損
,從而露出原石內(nèi)部的肉質(zhì)
,這種表現(xiàn),在行內(nèi)就稱之為“脫砂”
。
脫砂無論大小,都是翡翠原石皮殼良好的表現(xiàn),脫砂就意味種老
,只有種老的部位
,才有可能形成脫砂。如果某個料子有脫砂,那這個部位的種就一定夠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