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A貨是什么意思?怎么鑒定翡翠是不是A貨 ?
我們在挑選翡翠時,經常會聽到翡翠a貨,這個A貨是什么意思?A貨為純天然翡翠,只經過雕刻打磨。
A貨翡翠沒有經過任何化學處理,沒有經過高熱、高壓等人工偽作。是天然色澤,未經染色或電色,人稱“正色”或“真色”。我們使用肉眼觀察翡翠A貨,會發(fā)現(xiàn)質地細膩,顏色柔和,石紋明顯;輕微撞擊,聲音清脆悅耳;手掂有沉重感,明顯區(qū)別于其它石質。
翡翠A貨特征為密度應在3.32-3.34g/cm3之間,折射率應為1.66,顯玻璃光澤,放大觀察呈纖維交織結構,紫外燈下不起熒光。
和翡翠a貨形成對比的就是b貨和c貨了。

翡翠B貨是指經過酸洗去除了雜質的翡翠。翡翠C貨,是指經過酸洗和染色的翡翠。不管酸浸漂白與否,充膠與否
,凡人工加色的翡翠都稱為
C貨。
而在兩者之間,還有個B+C
貨,是指經過漂白、填充、染色的翡翠
,既酸洗
、漂白、灌膠
,又人工染色
,外觀看起來無論翡翠顏色還是水頭都很漂亮
,作為價廉物美的飾品還不錯
,但是沒有收藏價值
。
B+C貨翡翠,國家標準名稱為“翡翠(充填、染色處理)”,指天然翡翠經漂白、充填、染色處理的,改變了其外觀。A貨指的不是翡翠的級別,而是強調翡翠是天然的,不代表是最好的翡翠。 翡翠A貨因為內部結構沒有改變,所以經久耐用,顏色是離子天然致色,所以日久不變。翡翠
A貨會越戴越漂亮,高檔的翡翠
A貨不但有很好的裝飾功用,還具有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
,只有
A貨翡翠才是真貨。鑒定A貨翡翠,首先鑒定證書一定要有。
鑒定證書的背面則是一些被鑒定物品的相關信息:
1、證書編號
,可以查看該物品和證書上的編號是否一致
(也有上面提到的不一致的可能)2、檢測結論;一般寫翡翠,有些后面甚至還有備注:A貨(看到這里并不能放松,你還要看以下的東西
)3、質量
(該物品的重量)4、形狀 手鐲或者掛件
(手鐲的話一般會注明圓條,扁條或者貴妃)5、尺寸
(手鐲一般為內徑,條寬,條厚,掛件一般為長寬厚
6、顏色
;(有些不正規(guī)的會在后面注名:有冰味啊,冰種啊什么的
)一般正規(guī)的鑒定機構是不會幫你鑒定種水的,所以有注名的千萬小心
。
7、折射率;一般單晶體硬玉都有3種不同的折射率,但實際上翡翠一般是由很細小的硬玉顆粒組成所以折射率無法精確測量,更無法用雙折射率來鑒別
(所以有些有雙折射率的一般在后面填寫不可測),所以在實際測量中一般采用近似折射率或平均折射率來表示翡翠特征
,一般的鑒定結果在
1.66 ,這是翡翠區(qū)別去其他的硬玉的一大定量數據
8 、密度
;一般翡翠的密度大多在3.33以上 ,所以在二碘甲烷中緩慢下沉
,用靜水力學法測定翡翠密度,也是一個重要的鑒別方法
9、放大檢查
;一般翡翠內部都是多晶體的硬玉呈纖維交織結構,所以測量結果大多是:纖維交織晶狀或顆粒狀結構,很中要的一點就是無充填現(xiàn)象
,這就表明翡翠內部無任何其他物質充填
,看完以上的檢測結果先別忙著高興
,最后還有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光譜檢測。

10、光譜測試
;一般的結果都是437nm吸收線,為什么說這個是比較重要的一項呢
?!在我 :《混混談經驗》里提到過一種也屬于A貨范圍的翡翠工藝。洗小澡:在手鐲從原料加工之后不是很漂亮,有些種差的手鐲表面顆粒明顯,視覺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大多用溫和的醋酸來浸泡半成品幾個小時,這樣可以去掉加工是沾上的一些油污,這樣對翡翠的結構沒有多大的損害,有破壞也只是表面的而且是比較輕微的,至于浸蠟或者浸油也只是使手鐲表面平坦光滑,增加透明度和美感!這樣處理的翡翠內部沒有受到破壞,一直以來都屬于A貨范圍!洗小澡危害比較大,長時間不佩帶水份流失翡翠會變裂,原來掩蓋的毛病有出現(xiàn)了
!一般浸過蠟的手鐲在前邊的幾項檢測中是不會體現(xiàn)出什么來的!但是在最后這項:光譜測試就體現(xiàn)的很明顯!浸過蠟的大多檢測結果都是:峰譜蠟狀吸收!看到這點大家就要注意了!最后一般都寫明:檢測人,審核人,批準人的名字和日期
!如果以上均為正常的話可以斷定翡翠沒有經過處理!那樣大家就可以放心購買,還有一些證書就寫的比較簡單,只有編號
,結論
,重量等
!這樣的證書只要是權威機構出具的也可以放心購買!自己上手看的時候注意以下幾點。
顏色
B貨C貨顏色不自然,縫隙處有的顏色特別深,和周圍顏色不搭調
,
A貨顏色密實 。
結構
在燈光下 ,A
貨的結構是清晰的 ,
B貨的比較模糊。對有顏色的翡翠來說 ,
A貨結構密實、不松散 ,
B貨C貨結構分散 ,給人漂浮的感覺
。
重量
A貨稍重 ,拿在手中有厚實感。
聲音
將飾品用頭發(fā)等細線懸空吊掛 ,用瑪瑙或者A
貨翡翠輕輕碰撞,會發(fā)出很悠揚 、清遠帶回音的聲音
,聲音越清脆悅耳,有金屬感
;B貨的聲音發(fā)悶的 ,不清脆
,沒有悅耳的聲音。
雜質
B貨C貨有的雜質部分被加工處理填充膠
本文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