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A貨與B貨的人工處理方法
一 、 A
貨浸蠟處理(通俗點叫:打蠟)翡翠是不透明至半透明寶石 ,我們所看到的翠綠色
,是陽光或白光中部份光質被翡翠吸收反射綠色光質的結果
,翡翠顏色要達到色(濃)、色(陽)
、色
(正)及色(勻)這四要件,必須要有致密而光滑的表面,才能有如鏡子般的反射光,偏偏翡翠常與其它物質混合而成巖石,因此組織構造欠均勻,磨光后的表面并 不十分光滑;在放大鏡下觀察,有如鯊皮紋凹凹凸凸不平整,反射能力大受影響 ,為此在完成琢磨過程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手續(xù)(拋光)后,再浸泡在果酸當
中,將其表面的含鐵或其他雜質輕微漂洗一遍(此工序稱為“去黃”),另外特別再浸入蠟溶液中,使蠟滲入填補裂隙縫及小坑洞,以提高反射能力
,增加光澤。這 種做法已行之多年
,為一般人所接受允許
,在玉器行業(yè)間稱之為
A貨。二、 B貨漂白注膠處理

翡翠漂白灌注膠料處理,已相當盛行于玉市場,尤其是臺灣、香港及日本,無論高檔貨老坑種或低檔花青種均有,據(jù)報導高檔貨中有80-90%均經處 理過。其法包括兩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漂白(
Bleaching)又稱褪黃,即將已剖開成片狀的翡翠原石
(Boulder)或已琢磨完成的翡翠,以化學 處理方法除去討人厭的棕褐色或灰黑色(可能是鐵化合物填充在裂縫里所引起)。第二階段是注入聚合物
(loymer-Impregnating),甚至于添 加綠色色素。經由這兩階段處理的翡翠
,英文稱之為
Bleaching and ploymer Impregnated jadeite,其英文的第一個字母為(B),所以玉商行業(yè)間簡稱為(B貨)。第一階段漂白:翡翠原石(毛料),或剖成板狀原石或已琢磨成形的翡翠如戒指面、墜子或手鐲等,浸化學藥品去除存在裂縫或粒子構造間的棕黃色鐵化 物。依各種不同資料來源顯示
,鹽酸
,果酸是最常用的漂白劑
,其它納化合物也常被用來漂白翡翠
。依照翡翠受污染的程度或污染源之不同
,有的只要浸幾小時
,有
的卻要浸上幾個禮拜才見效。當所呈現(xiàn)的顏色經判定已達最大的改善時,
取出并以清水不斷清洗,當然也有以蘇打水來「中和」殘留在玉上的酸。至此尚屬正常作 業(yè)
,許多種寶石原精(Rougth)如祖母綠在琢磨前均經如此處理,甚至于珊瑚更以稀鹽酸浸洗代替拋光
。如此產品因未添加其它物料屬天然未處理品。
第二階段:如漂白完成后,裂縫或粒子間之全部或大部份棕褐色污跡已清除
,卻使白色或粉綠色脈紋更明顯而不好看
。漂白過的翡翠因除去污跡留下孔
隙,使呈易碎裂狀態(tài)
,甚至于最低品質之漂白翡翠
,只要用手指背力就會捏碎
。如不加以處理而鑲成首飾佩戴
,過不了多時
,這些孔隙又會填滿了臟和油脂
,更不美
觀,因此必須進行第二階段作業(yè)一注入聚合物
,有時只用蠟
,但大部份都注入樹脂
,替代被除去的物質。以填滿孔隙并固結松散的翡翠
,有些技師將染料與聚合物一
起注入 (Ng 1990) ,
灌注完成后再將殘余的聚合物除掉
本文標簽: